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

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談「普洱茶」品質



談「普洱茶」品質


◎丁得富 撰文


壹、普洱茶之興起─

近年來「普洱茶」正風靡日、韓、東南亞、大陸等地,尤以大陸地區開設專賣店的消費市場,像雨後春筍般,以倍增的方式快速成長。其中不乏有大量收購普洱茶餅,等待來日價格上揚再從中獲利者甚。

2003年起,普洱茶市場呈現相互操作的現象,直至2006年是所有茶葉市場交易最為熱絡的時期,甚至許多業者紛紛提早向勐海茶廠預約訂購2007年出品的茶貨,業者間相互爭取貨源尤甚。因此,普洱茶的產量就隨著市場大量的需求而逐年暴增。

據了解,目前雲南省製造「普洱茶」的生產工廠為數上千家,幾家知名的大廠更是供不應求,這種情景是前所未有的。以雲南省生產茶種類,主要以滇紅、滇綠茶,部份產製普洱茶,如今對普洱茶系列之產品,尤其是「普洱生餅」是目前最熱門的,頗有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」之感觸。當普洱茶市場年產幾百萬噸的情況下,必然形成茶葉品質優劣的問題。這幾年,茶葉市場較偏愛的,較有交易利潤空間的,以勐海茶廠出品,大益牌下關廠所產的普洱為最,另標榜著六大茶山,如:易武倚邦攸樂曼撒〈洒〉、曼磚革登臨滄地區及雙江孟庫茶餅…等,在市場上呈現百家爭名的情形下,對消費市場或收藏者看了都眼花撩亂,不知從何著手選購,針對此問題,今筆者就以個人所知的茶學理論來探究「普洱茶」的品質,提供給大眾消費市場做個參考。

貳、普洱茶的製造與品質鑑定─

「普洱茶」製造過程與其他茶葉不同。普洱茶餅是從粗製的毛茶中,經蒸壓成型。當茶農採摘嫩葉後,再經殺青、揉捻、曬乾後的過程,始成原料〈又稱:滇青毛茶〉。然而普洱茶餅在消費市場又分「生餅」與「熟餅」二種。

「熟餅」是在製造過程中以「渥堆」方式處理,「渥堆」乃將茶堆成一定的厚度,用溼熱發酵原理,在短時間茶葉加速產生變化。其中茶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作用,致使「渥堆」後的茶,形成色、香、味中有其特殊的陳香味,滋味也變成濃郁而醇和。

「生餅」只有在簡單的製程中完成,其成品的關鍵在於篩選毛茶中的品質。說到品質問題,就應該從茶葉的「品種」、「季節」、「海拔」自然生態環境談起。

雲南省的茶葉,其原始品種屬大葉種山茶科的茶葉。從四Ο年代成立的雲南茶葉品種研究機構,將原始品種的「大葉種」栽培改良始成「雲抗……號」。而大葉種在西元十六世紀,由西方植物學家在印度阿薩姆省發現「大葉種」茶樹,經三個月後又在雲南省境內發現同一類型之「大葉種」茶樹。這些專家們討論結果,即以先發現的地方取名謂之「阿薩姆品種茶」,大葉種茶其化學成份的兒茶素、咖啡鹼,是高於其他的茶類。故雲南地區早期最其出名的是「滇紅」,大葉種茶葉最適合製造紅茶。

談到季 節生長之茶,乃因茶樹在年生長發育週期內受到氣溫、雨量、日照等季節氣候變化的影響,以及茶樹本身所吸收的營養條件之差異。使製造而成的各種茶葉品質發生 相應的變化。由於採製的季節不同,對茶葉品質都可能產生明顯的對比。此一問題乃與茶樹體內之新陳代謝有關,在合成茶葉品質的生化過程中,受到外界條件變化 的結果,其季節性茶的品質特點應歸於茶園生態,以及氣候條件所影響茶葉品質成份的合成與轉化所造成的。在茶樹生長發育過程中,與外界環境條件是密切相關 的,故茶葉品質的季節性變化卻形成不同季節茶的不同特點。

以「春茶」來說:春茶由於茶樹的氮代謝較佳,也因此氨基酸的含量明顯偏高,兒茶素的含量比值亦相應提高。在春季的茶當中,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果膠的含量相對性豐富,它對於茶葉的外形或色澤、茶湯之表現,呈現醇厚而回甘是有絕對的關係。

而「夏茶」由於夏季天氣炎熱,茶樹新梢之芽葉生長快速,始能溶解於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,尤其是氨基酸及氮量的減少,茶湯滋味不及春茶鮮活,香氣方面亦不如春茶濃郁。由於夏茶帶有苦澀味的花青素及咖啡鹼,茶多酚類比春茶高出很多,其製成茶的色澤不一 (指:綠、黃摻插不一) 。而且滋味亦較為苦澀。

「秋茶」秋季應屬白露後至秋分季節,而秋季的氣候條件介於春、夏之間,茶樹經春夏兩季生長、採摘,新梢內含物質相對減少,茶多酚類成份亦介於春夏之間,對香氣來說也相對平和。但是雲南省所 產製的普洱茶,其海拔都在一千公尺以上,甚至有兩千多公尺的古喬木茶樹,或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樹。海拔越高,日夜溫差越大,秋季的採製如果在農曆秋分後,或 寒露之間採摘應該稱為「冬茶」。以台灣地區兩千多公尺高海拔的「梨山茶」或「大禹嶺茶」,年採二次的情況下,第二次採摘的農曆秋分節令,都稱之為「冬茶」 了。

在茶葉消費市場大多以春茶為最佳,而春茶當中又分有:早春茶、明前茶〈指:清明節前所採〉、正春茶〈指:清明後榖雨之間所採〉、二春茶〈榖雨至立夏所採〉。雲南地區從1970年代以後開發的「台地茶」〈指:灌木型〉葉片小,其他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古茶樹〈指:喬木型〉,或上千年的野生茶樹。而喬木型茶樹皆為大葉品種,大葉種本質甘醇而厚重且含量豐富,比其他品種之化學成份含量高出很多。

從上述茶學基本理論中,我們進一步來探討如何選購「普洱茶」。近幾年來在市場上流行的普洱茶,意指:收藏至某一段年份後再行使用它,因為「生普洱」如果產製之後的三幾年內,是很難喝的,它必須經由茶多酚與其他生物鹼成分慢慢產生相應的轉化,使茶湯變為醇和。早期所流行的「陳年普洱」意義在於茶經過緩慢的發酵後,也就是將「茶餅」或「磚」、「沱」,用漫長之歲月促使茶葉陳化,陳化的目的不就是將茶中的苦澀、辛辣味,藉著長時間去緩和它。我們何不換個角度,如果將新製成的「茶餅」、「磚」、「沱」,在製造過程中就能將豐富的「咖啡鹼」與「兒茶素類」做適度的處理,一出廠的普洱茶就能夠飲用它,這才是附和喜歡「生普洱」的茶者們青睞,這並非不可能。

普洱毛茶,經過殺青、揉捻、曬青〈烘乾〉的簡單手續,如果能將這些動作稍作更改,先由曬青〈即萎凋動作〉、殺青、揉捻、烘乾,茶質中的「氧化酶」經過多重化學變化,能降低咖啡鹼與兒茶素中的苦與澀。或在粗製的毛茶中再多一道工序,(以此構想提供給製茶師傅們思考),也許茶質裡化學成份的相對應會顯而爽口。以目前雲南普洱大部份都是由「青毛茶」經蒸壓製成,試想!製造綠茶的工序中,茶青採摘即進行殺青,〈註:綠茶類分二種工序,其一以『蒸青方法』,其二乃『炒青方式』〉。而蒸青或炒青其目的就是殺青,殺青的用意在於抑制氧化酶繼續發酵。所以,綠茶是屬不發酵茶類,而普洱毛茶類似綠茶做法。加上大葉種的茶,其茶品的醇厚度超強,自然形成必須用後發酵來陳化它。

如果雲南省所有製茶廠能針對此一問題力求突破、創新,將來雲南普洱茶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以目前流行普洱熱的狂潮當下,並非是好現象,大家競相收購普洱茶,期使那一年茶價再上揚飆漲而從中賺取穫利,非針對茶的飲用及年年喝掉的消耗來得不實際,以雲南逐 年增加產量中,都很難在近年內消化掉,如此一再的囤積,將來至某一年市場達到飽和點,普洱茶的市場會變成滯銷而流行轉向,最大原因是「生普洱」不能當年 喝,必須經過十年或二十年才有理想的茶湯飲用,一些收藏者或茶人們,如果每年皆囤茶,卻要等待一段漫長的歲月後才能享用到一、二十年前的普洱,這實在是不 合道理。

筆者從事茶藝教學工作亦喜好蒐集普洱茶餅,於去年冬季從近三年來出產的「生普洱」茶餅,有:下關勐海易武麻黑班章鳳慶景東景谷雙江勐庫…等三十餘種茶,做一客觀性的評比,其間參與評比的人士有經營普洱茶業者十多位,又再次於今年三月十六日晚上,受邀至高雄市茶緣茶藝協會,講解「普洱茶品質」,在理事長張秀珠女士、總幹事歐松辨先生、茶藝老師及與會茶人共計32位到場(圖一、圖二),現場抽取六個茶樣做最後評比(圖三),得到一致的答案,所認同的是「勐庫」‧2006年出品的「明前春」茶餅,及「勐庫」‧200610月出品的「喬木王」茶餅(圖四) ,據勐庫茶廠資訊「喬木王」製有二批,第一批外包裝紙為淡黃色,而筆者所試的茶乃第二批出廠的貨,〈秋分、寒露之間採摘〉其外包裝紙略為深黃色。從選出二片茶餅中得到一個結論:這二片茶的特色─「明前春」茶餅,湯味清爽、回韻甘醇且活,略帶甜,是不可多得的茶。「喬木王」茶餅,湯味飽滿、甘醇厚重而活,回韻佳、不帶澀、無辛辣味。很少「生普洱」有如此之品質,可惜市面上貨源不多。如果雲南所產製的生普洱茶,能夠由這二片茶餅做為品質的參考,新產製的茶應該可以飲用的。〈註:消費市場所供應的生普洱茶餅為數不少,其品質佳的亦有存在,今就現有市場所供應茶餅,抽樣做個概略分析而已。〉

據知,雙江勐庫茶廠有如此的茶品質,乃茶廠一貫作業,從採摘後,直接送進茶廠做殺青、揉捻、烘乾〈曬青〉作業,而后蒸壓成餅,再經烘乾裝簍,此一系列工序,非別廠只拼配蒸壓成餅之工序而已,這跟茶品質有直接關連性的。筆者建議雲南所有的製茶廠,能有一貫作業的製茶方式,則「雲南普洱茶」在製作的控管要求下,品質、價值則會全面提昇。

叁、尋找失落的口味─「紅印普洱」茶餅

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創建五十年歷史簡介裡,有一篇范和鈞先生的文章(前佛海第一任廠長),內容談到近百年來世界茶葉產量直線上升,而中國茶葉產量下降的強烈反差。於是經濟部於1937年春,在上海籌備並成立了中國茶葉公司,同年,抗日戰爭爆發,中茶總公司被迫遷居武漢,並創辦了「恩施實驗茶廠」。1938中茶公司又與雲南省政府合資設立雲南中茶公司昆明。初步擬訂在順寧(鳳慶)佛海(勐海),及宜良三地設立實驗茶廠,吸取前中茶公司恩施茶廠辦廠的經驗,全面推廣機械製茶。

1940年正式建立佛海實驗茶廠,除了製造紅、綠茶外,並製緊茶、圓茶。而1939年五月,中茶公司宜良創設臨時製茶所,同年十月,改為宜良茶廠。另外這一年在昆明建立復與茶廠,以新法製造下關沱茶、景關沱茶。1941年春,中茶公司蒙藏委員會合資,在下關成立雲南康藏茶廠,製造藏銷緊茶。當時鳳慶勐海兩廠以製造紅茶為主,綠茶為輔。鳳慶有時酌量製造一些川銷沱茶。勐海兼製藏銷緊茶。宜良製造仿龍井炒青綠茶。昆明茶廠專製川銷沱茶。下關茶廠則製藏銷緊茶兼製餅茶。

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,戰火延及東南亞國家。中茶公司逐減縮紅茶生產,而轉以生產經營國內邊銷茶為主,勐海宜良兩廠相繼於1942年~1943年停產。

從上述資料裡得知「印級」餅茶乃國民政府當時在恩施茶廠及隔年成立的佛海(勐海),以及昆明下關等廠的產品所遺留下來的。筆者曾在民國六十五年~七十年間(19761981)就接觸過所有印級紅、黃、綠圓茶,及鐵餅圓茶。而又於民國八十年~八十二年〈19911993年〉 這幾年中飲用不少「中茶牌圓茶」紅印、黃印圓茶。在這段時間裡所喝過的就有五種不同「紅印」的口味,而這幾種湯味正顯示毛茶產區採自不同的地方。筆者最懷 念的是「紅印茶餅」中帶有甜樟香,湯色褐紅鮮麗,韻味回甘力強而醇和,且耐沖泡。然綠印圓茶就略遜一籌,可能年代有差距,但是特殊的樟香型態與「紅印」略為不同。

「紅印」的製造日期及茶廠的設立依據,以及當時國民政府還在大陸,國家遇到內憂外患,普洱茶餅生產有限,斯時雲南省中茶公司以紅、黃、綠印做為毛茶分類及等級標示,甚至有甲級、乙級之分,銷至川藏或國外(東南亞、香港),這些茶餅製造廠分布在上述的三個地方。

「紅印茶餅」的茶湯為何會有股「樟香」味道。就因為雲南茶樹除了台地茶是後來才開發的,大部分還是以古代留下來的喬木型野生、古茶樹。在高山叢林中各式各樣的植物,其中樟樹也不少,在生態環境中衍生茶葉內之芳香物質,隨著環境而產生變化。

在普洱茶餅裡頭,「樟香」又分很多種,除了年份遠近而產生茶多酚內的轉化,芳香物質也隨著轉化,樟香分有:青樟香、辛樟香、強、弱樟香、野樟香、籣花樟香、花果樟香、濃郁花樟香、甜樟香…等。

茶葉的基本條件是:香、甘、滑、重。普洱茶的評茶基本要件是:甘、醇、軟、活,最上等的茶葉要有甘醇帶甜。然而四Ο~四五年代的中茶「紅印」圓茶,如今飆漲一片約二十萬以上台幣。在茶業界或收藏者都以「紅印」做為品質標準。其因素在於它有迷人的甜樟香,湯韻飽和而軟活。筆者常想起這個問題,除了印級的「紅印」具有這種品質外,難道再找不到如上述的茶品嗎?

今年春節,一位老茶友〈台商〉在福建省福州市旺福峰茶舖買回幾片茶餅,乍看之下,新的紅印紙卻包裹著被遺漏的鐵餅,沒有內飛(圖五~六)茶湯醇紅亮麗,湯韻跟我早期喝過的紅印圓茶口感是一樣的,茶湯呈甜樟香而後勁強,沖至第三泡茶湯後醇和而軟活。仔細推敲下,研判這片茶餅是勐海茶廠壓製,應該有三十幾年陳化期。有幸這位朋友贈我二片,心中竊喜愛不釋手,心想這難得之茶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筆者認為從早期雲南省出產的普洱茶直至今日,應該還有類似這種茶品在坊間,就待有機緣的人去發現吧!

肆、結論─

在 這篇文章裡,談到生普洱茶餅的飲用及製茶創新突破。其實消費市場可分兩種形態,一種是將生普洱收藏,不管它現在好不好喝,只要是收藏大廠牌且有名氣的茶準 沒錯。另一種是直接品啜,有好的茶就購買享用,不管老的、新的茶餅照單全買,只要個人認為對的都可以接受。其實選擇普洱茶沒有一定的標準,大家喝的喜歡、 健康這才是重點。筆者以此文意提供于普洱茶愛好者參考、深思。

【附註】

參考文獻資料:

一、 中國茶經

二、 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創建五十週年歷史簡介。

三、 19859范和鈞先生〈佛海茶廠第一任廠長〉發表文稿。

四、 茶文化交流資訊普洱茶物化成分與微生物分析報告2001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系研究報告。